【摘要】國際化學校的教育既要重視對知識技能的傳授,也不能忽視對學生能力和品質的培養;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力,使其具備國際視野,又要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使其擁有文化自信。本文通過對禮儀教育的內涵挖掘,歸納總結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國際化學校學生禮儀素養的培養目標和具體做法,希望能對國際化學校學生禮儀教育提供思路。
【關鍵詞】禮儀教育;核心素養;學習動機;規則意識;文化自信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學校禮儀教育圍繞社會參與層面展開,以培養學生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學生作為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從而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為目標。
禮儀教育的核心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使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國際化學校的教育既要重視對知識技能的教授,也不能忽略對學生能力和品質的塑造;既要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力,使其具備國際視野,又要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使其擁有文化自信。蘇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蘇外)作為一所辦學形式多元化、國際教育特色鮮明、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國際化學校,本著“素質培養,文化關懷”的教育理念,著力培養陽光自信、富有朝氣,善于表現與表達,具有國際視野、懂得國際理解、具備核心素養、通曉中華文化的中國公民?;谶@個培養目標,學校針對小學和初中特色班級開設了禮儀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歸納總結了國際化學校學生禮儀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構建了有蘇外特色的國際化學校禮儀教育的課程框架,開展了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建立以及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的塑造等方面的研究。
一、國際化學校禮儀教育的內涵和要求
(一)從禮儀的概念層面看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在外表舉止以及儀式等方面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是對禮節、禮貌、儀態以及儀式的統稱。這是大家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關鍵詞搜索得到的答案。
初一年級的《禮儀第一課》,引導學生對自身角色和行為的思考。首先由“我是誰?”(being)這個問題著手,而后再解決“我做什么?”(doing)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人類”一詞的英語說法為“human being”,而不是“human doing”。通過思辨,學生在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后,明確了“我是誰”,由這個定位出發,與之匹配相符合的行為,從而解決“我做什么“和“應該怎么做”的困惑。
這樣的思考對于剛步入初中學段的學生來說很有意義,當他們面對一個全新的起點,能否適應新角色和新環境,能否在學習自我管理過程中養成好的習慣,對他們今后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一開始就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對于他們擺正心態、端正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從禮儀的內涵層面看
禮儀是對他人、環境以及規則的尊重,是根植于人內心的教養和外化于行的表現。在與初中學生談到尊重時,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的是對人的尊重,卻往往忽視了人對環境以及規則的尊重。
1.對人的尊重
初中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特征逐漸發生變化,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都渴望獲得來自父母、老師以及同伴的認同及尊重,卻時常由于過于注重自我的感受,而忽視了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造成的影響。為此,我們開展了一場“你希望被如何對待?”的專題討論。學生通過觀點的分享和探討,總結了“待人如待己”的禮儀黃金法則,又引經據典列舉了中西方對于這一法則的相似闡述。例如:出自中國《論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出自西方《圣經》的“ Love others as yourself(愛人如愛己)” 。通過這一專題討論,學生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思,也對未來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對環境的尊重
如果從個體在特定場合的儀容儀表、行為及言談舉止出發,由禮儀的內涵核心來談對環境的尊重,那就不難理解這一概念了。
在給學生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引用了西方社交禮儀中常用的關于著裝禮儀的“TPO”原則,即:T(Time)代表時間,P(Place)代表地點,O(Occasion)代表場合。也就是說要求人們在選擇著裝、考慮其具體款式時,應當兼顧時間、地點、場合,并應力求使自己的著裝與之協調一致。
禮儀對于著裝的要求尚且如此嚴格,那么一個人的行為和言談舉止是否也應該體現出對環境的尊重呢?通過引導,學生設定了生活中不同的環境場合,如外出用餐、出席重要儀式、使用公共交通、觀看劇場及音樂廳觀看演出、去旅游景點游玩等等,分組討論后學生得出結論——對環境的尊重,不僅僅是出于個人的體面,更是關乎一個人的精神和信仰。
3.對規則的尊重
人類因違背自然規律而受到懲罰的例子不勝枚舉。同樣,人們因違反規則而付出代價的事例也不在少數,事情有大有小,代價有輕有重,有的關乎物質,有的關乎品行,更有的則關乎生命。
當下,我們倡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敢于突破常規,敢于挑戰自我,但這并不意味著鼓勵學生去挑戰規則。中學生的禮儀教育除了要為學生成就更好的自己指明方向,更要引導學生去設定是與非、規與矩的邊界。
在專題討論中,有這樣兩個事例引發了蘇外學生深刻的思考。
事例1: 北京首都機場安檢隊伍中,三名異國的同行者,一人排在筆直的隊伍中,另外兩人則在隊伍外仔細地閱讀安檢通告,了解需要單獨過檢的物品種類。閱讀完畢轉身走到了隊伍的最后,安靜地排好。這三人在緩慢前行的隊伍中,隔著其他人小聲交談,在到達傳送帶后,他們根據通告上的提示,取出包中的需要單獨過檢的物品,快速通過了檢查。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機場安檢規格不同,提前認真閱讀安檢通告,既避免了因不了解規則而造成箱包重復開啟過檢的麻煩,也沒有影響到整個隊伍的過檢速度。
身處異國他鄉,了解風土人情的同時,千萬不要忽略了對當地規則及法律的學習,這不僅僅是出于對規則的尊重,更是來自對生命的敬畏。
事例2: 美國某大學一位來自中國的大一新生在學校主路上騎自行車時,與一輛重型車相撞,被送往醫院后搶救無效后死亡。警方調查后得出結論,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重型車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死者在事故發生前沒有佩戴頭盔,因此警察未對重型車司機作出處罰。根據當地法律,騎自行車必須佩戴頭盔,而中國的交通規則中則沒有這一條。
這兩個事例對于國際化學校的學生來講,具有現實教育意義,我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更應警醒規則是嚴肅的,不容忽視和挑戰。
二、國際化學校學生禮儀核心素養培育的具體做法
(一)分析禮儀學習的動機
如何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使其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這是禮儀教育的核心。在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分析一下大眾學習禮儀的動機(圖一),因為同樣的行為,其內心動機不同,會帶來不同的行為后果。
在老師的引導下,蘇外學生通過問卷的形式來對大眾學習禮儀的動機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學生對大眾學習禮儀的動機進行了總結歸類并得出結論。
1.恐懼驅動
位于金字塔底部的,也是絕大多數人學習禮儀的動機,是為了避免因出錯而被別人恥笑。通過對實操型禮儀書籍的閱讀,的確能夠掌握社交必備禮儀知識和技能,但被恐懼驅使的人,為了避免出錯鬧笑話,而只愿意按部就班,做事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2.贊賞驅動
位于金字塔中端的那部分為了贏得贊賞而學習禮儀的人,往往能不負眾望,有創意地完成任務。內心的意愿決定人的態度和行為,學習禮儀不僅僅是為了向別人展示你的文化和修養,而是用一種得體的方式向周圍人表達你的尊敬、感激和關懷之情。
3.理想驅動
位于金字塔頂端的人,忠誠于某種理想,愿意為他人的福祉而努力。這是學習禮儀的最高境界,也是禮儀教育的終極目標。受理想驅使的人,往往將禮的精神融于血脈,展現于日常行為之上,用正確的眼光去發現和欣賞他人的長處,以自覺自律的行為去影響周圍的人,從而獲得內心的愉悅和幸福。
(二)樹立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禮儀的教育不是表演和作秀。社會上有些所謂的禮儀培訓機構,以應試或展示為目的,一味追求儀態動作和形式上的標準與統一,甚至有些基礎教育學段學校的禮儀教育試圖通過短期的訓練,將速成一支動作整齊劃一的禮儀隊為終極目標,這樣的禮儀培訓沒有靈魂,不能稱之為教育。
禮由心生,而后成儀,這是將“禮”內化于心從而外顯于行的過程。我是誰?我怎么做?如本文開頭所述,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明確自身定位,學生由這個定位出發,與之匹配相稱的行為,幫助他們設定目標,養成自律的品格。通過對禮儀學習動機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學習禮儀的動機由利己向利他轉化,自覺而后覺他。
(三)增強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培養跨文化能力
1.文化認同與自信
當下的禮儀教育大多以西方社交禮儀為藍本,但學習禮儀僅僅靠模仿和跟隨,以西方為參照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的精髓,足以讓我們重樹世界禮儀的標準。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是華人重要的習俗和行為標準,是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之線,因此加強國際化學校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蘇外注重對學生的傳統禮儀教育,學校每年針對各學段定期舉行傳統儀式,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如小學新生開筆禮、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成長禮、初中學生的青春禮、高中學生的成人禮,以及傳承華夏底蘊、體驗漢服之美的華服日等。這些傳統文化活動形式嚴謹,內容充實豐富,對學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傳統文化根基。學校設有傳統文化研習中心,通過書法、刺繡、陶藝、茶藝、昆曲、古箏、二胡等傳統技藝的傳習,文化養人。學校將中華傳統美德“惜時守信”作為師生座右銘,并雕刻在位于學校北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山石雕日晷雕塑作品之上,用以警示師生珍惜時間,誠信待人。
2.跨文化能力的培養
世界各國發展道路和文化的差異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景觀。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以尊重、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世界多元文化,才能進行平等的文明對話,建立真正的國際理解。
國際化學校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并非單純的語言能力的訓練,而是塑造學生駕馭不同文化和思維方式,以及處理文化沖突所帶來的社交問題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蘇外的禮儀教育在塑造學生華夏根基的同時注重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學校各學部定期開展中西方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東西方不同的節日文化魅力。學校的德、日、法、西、阿多語種課程一直以來都是蘇外多元化教學的一大特色,學校每年舉辦多語種戲劇節,讓學生在舞臺上再現國外經典劇目,鍛煉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深入了解了語言背后的國家文化。學校二十余條境外修學線路的開設,豐富學生對異國文化的體驗,特別是蘇外小學六年級學生為期三個月赴英修學活動歷經十年,已成為蘇外學生境外修學經典項目。在這樣的跨文化氛圍的熏陶下,蘇外學子由校園走向世界的步伐自信而從容。
三、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蘇外國際化學校學生禮儀素養的培育,對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養成學生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為其將來從蘇外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佩蓉.佩蓉教孩子學禮儀[M].臺海出版社,2016:10.
[2]紀亞飛.紀亞飛教孩子學禮儀[M].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1.
[3]黃立霞.傳統禮儀文化的現實價值及其傳承途徑[J].漢宇文化,2017,(19):74.